两会最扎心的提案,是演员张凯丽提出的,她直言:“35岁正是干事儿的时候,这个就业门槛一定要打破,以国家力量来干涉!” 这番话之所以能迅速点燃公众的情绪,是因为它精准地触碰到了当下社会一个普遍存在的痛点。 在今天的招聘市场上,“35岁以下”或者“应届生优先”这类要求,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,它将无数正值当打之年的劳动者无情地挡在了机会的大门之外,这道无形的年龄红线,被大家无奈地称为“35岁诅咒”,它成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年龄歧视。 企业之所以如此偏爱给年龄设限,归根结底,还是出于对成本的极致追求,在他们看来,刚毕业的年轻人有冲劲,对薪资的要求不高,也更能适应高强度的加班和重复性的工作,管理起来也省心。 相比之下,那些有家有室、经验丰富的中年员工,薪资期待更高,对工作也有自己的见解,在一些管理者眼中,这就成了“性价比不高”和“不好管”的代名词。 可问题在于,这种只看年龄、不看能力的“一刀切”做法,真的能为企业带来长远的好处吗?它又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什么样的连锁反应? 这种做法,实际上是对经验和积累的极大轻视,一个在职场上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人,他们身上沉淀下来的,不仅仅是简历上的几行字,更是处理突发状况的沉稳、解决复杂难题的智慧,这些都是新人无法在短期内具备的宝贵财富。 当企业为了节省眼前的薪资成本,而放弃了这些能够为公司稳住阵脚的骨干时,无异于一种短视行为。 张凯丽在会上就举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,她有个朋友今年36岁,工作经验相当丰富,可投出去的简历就像石沉大海,连一个面试的机会都得不到,原因仅仅是年龄超过了那条线几个月。 这种不问青红皂白的筛选方式,不仅是对求职者个人能力的否定,更是对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。 更重要的是,这股职场寒流,精准地打击了社会的中坚力量,35岁左右的人,早已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,他们的肩膀上,扛着的是整个家庭的重量。 上有年迈的父母需要赡养,下有年幼的孩子需要抚养,中间还压着沉甸甸的房贷和车贷,这份工作对他们来说,不仅仅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,更是维持家庭运转的经济支柱。 一旦因为年龄问题而失业,收入来源的突然中断,对整个家庭来说就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。 为了维持生计,许多人不得不放下曾经的专业和骄傲,白天开网约车、送外卖,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继续投简历,那种身心俱疲的煎熬,足以磨掉一个人的所有神采。 而这种现象的危害,早已超出了个人和家庭的范畴,它的影响正在悄无声息地蔓延到整个社会层面,中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,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,未来的劳动力市场,年轻人数量会逐年减少。 如果企业仍然固守着“35岁”这条红线,将大量有经验的劳动力排斥在外,那么在不久的将来,当它们想要招人的时候,就会发现自己面临“用工荒”的窘境,今天为了节省成本而做出的决定,很可能在明天就会让企业付出更大的代价。 因此,张凯丽的提案,不仅仅是在为某一个群体发声,它触及的是一个关乎社会公平与未来发展的核心议题。 归根到底,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共识:一个人的价值,不应该由年龄来定义。